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美丽武穴 | 鲍照读书台冥思

一尖山明月峰的深处,是鲍照读书台。

 

山路逶迤。一路盘旋,有些晕吐,但一下车,精神马上就振奋起来,因为要看的是名传已久的鲍照读书台。

 

虽是深秋,阳光却很热烈,匡山是明净的,明净得有些纤尘不染。这样明丽的天空和大地,似乎有好长时间未曾见过。我们从一片竹林边左折,沿着一级级条石凿成的台阶拾步而上,随行的人说:不远处就是鲍照读书台。

 

树木的浓荫慢慢密了起来,落在台阶上,像无数小鸟向天空伸出的脚趾爪,踩在这些“脚爪”上,仿佛踩着流年。当年,鲍照在这一尖山上,在通向明月峰的深处,是不是也是这样踏步而上?

 

明月峰比想象要瘦得多,只是一堆石丘,在四周山脉合围中,如江心小屿突出谷中。穿出石门,五列巨石屹于危岩边,来过的人指着那屹立的巨石,笑着说:这就是鲍照读过的书页。在石书旁边,临崖之上,凭空突出一平整的石块,10平方米以上,据说,从前还建有台榭,四根石柱的印子至今清晰。鲍照当日就在这里,面对青山碧霭,欲展抱负。那楷书的“读书台”三字依稀可见,而在台壁的下方,就是深谷。

 

清人说:山鸡啼彻九天闻,万仞芙蓉五色云。台下青青书带草,至今人识鲍参军。鲍参军,隔世相逢,我们来了!

 

松风摇曳,翠鸟唧鸣。这时的明月峰上,已经不像先前炙热了,凉悠悠的风从峡谷穿出,还带来山泉的呜咽,远处的山腰间,随着光影移动,草木忽明忽暗。薄云飘渺在山尖上,像仙女舞动霓裳。眼前的五列石书横岔开书页,犹如随风翻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人类创造的浩瀚思想,顷刻,浓缩成几片薄薄而厚重的故事,在万古不变的长空中,让多少英雄人物、红尘儿女重复演绎?

鲍照是南朝人。南朝是乱世,乱世的文士,基本只有两种结局:出则刀头舔血,入则黯然归隐。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号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出身好,他的先祖谢玄追随叔父谢安赢得淝水之战奠定了谢家的荣华富贵,不过乱世之中,政权交迭加重了帝王与士族的矛盾,他又不甘心归隐山林,桀骜不驯的性格,在造反的道路上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鲍照更悲催,出身庶族,家境贫寒,一生深受门阀禁锢,但英雄梦从来未曾熄灭。他不怕人讥讽、鄙视,游行于权门之间,甚至降节屈志,指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光耀门庭,可惜乱世之中,他的怅惘和苦闷愈发膨胀,最后铤而走险,和谢灵运一样参加了叛乱,死在乱军之中。

那一刻,他的胸膛刀剑如雨;那一刻,他的灵魂飞蛾扑火;那一刻,他完成了自己的涅槃,终于闭上不甘的双眼,倒在曾经四处奔走的大地上!

杜甫说:“俊逸鲍参军”,鲍参军一生似乎未曾真正“俊逸”过,他的郁郁不得志一直湮没在时代的喧嚣中。也许他曾经“俊逸”过,就在这一尖山的明月峰上,在清风朗月中,在玉笛飞声、拔剑四顾时,他的豪迈,他的任气,他的慷慨,他的磊落,于这静若秋泓的山月中芳香溅溢,一旦走进红尘,乱世的倾轧,理想和抱负就只能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


 

图文|汪继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