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是我市开展的第5个全民国防教育月,重点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月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热血青春铸国防、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期间,全市将开展国防知识和国防法规学习、国家安全形势和安全战略宣讲、军事技能训练、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等系列活动,着力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爱党爱国、心系国防、崇尚英雄的思想情怀,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近期,武穴发布开设专栏,对活动开展情况及相关文章进行宣传,敬请关注!
阅读提示
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参加过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滇南战役,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武穴籍将军陈康,享有“丛林猛虎 ”之美誉。
战功卓著——陈康将军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每日迎着东方的红日迎风招展,人们不会忘记,曾有多少大无畏的革命将士用生命和鲜血争取了新中国的建立。
当翻开共和国将军名录,一位眉宇间始终散发着天地浩气的开国功勋,让武穴儿女为之骄傲,肃然起敬。
他,就是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将陈康。
陈康,原名陈五和。1910年4月7日生于我市花桥镇闸口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姐妹8人,他排行第五。幼年因家境寒苦,与学堂无缘,7岁起就当起了放牛娃。
1925年,生活在苏区的14岁的陈康虽懵懵懂懂,但在耳濡目染中对有着传奇色彩的红军充满了向往之情。在大人们的指点下,陈康加入了村里的赤卫队,绑上绿绑腿,背上绿书包,扛上长梭镖,风风光光地担负起周围苏区的治安任务,等待着参加红军的那一天。
1930年6月,彭德怀部红八军四纵队从鄂南阳新开来,驻扎在余川干仕。得知这一消息,血气方刚的陈康再也坐不住了。他带着3名年纪相仿的伙伴,瞒着家人,躲过白区的封锁,投奔了红军,开始为中国的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南征北战,浴血拼杀。
随后,红8军第4、5纵队与阳新县沿江游击队合编为红15军,转战至鄂东北,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元月中旬,红15军与红1军在河南长竹园会师,并遵中央决定,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徐向前任该军参谋长。陈康在红四军10师29团为班长,合编时便被任命为排长。不久后,他随部队参加开辟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他和红军队伍一道,三过草地,两越雪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期间,他由排长到连政治指导员,历任营长,274团副团长,红9军第27师80团团长,红军91师276团团长,在他和他的部队战斗势如破竹,敌军一败再败。红旗飘扬,歌声嘹亮中,陈康成了斗志斗勇的骁将。
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川,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任红31军92师274团营教导员、营长。
1935年3月嘉陵江战役中,他曾在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的直接指挥下,率全营勇猛拼杀,一举夺占被国民党军称之为“插翅也难以飞过”的川陕要隘剑门关,为夺取战役全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5月后参加长征,历任红9军25师75团副团长、第27师80团团长,红31军第91师276团团长。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
1938年调任新四军补充营营长。1939年1月奉调八路军第129师,任随营学校教员、营长兼主任教员,翌年10月起任第386旅17团副团长、团长,第772团团长,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岳区反“扫荡”。抗战胜利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3军副军长,先后参加了上党、豫西、淮海、渡江、广东、广西、滇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13军军长。
1954年于军事学院毕业。1956年起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参与指挥了中缅勘界警卫作战。1968年8月起任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1977年12月重回部队任职,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81年11月离职休养,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5月23日陈康将军在北京逝世。
军旅生涯故事三则
陈康将军于昆明军区任职二十五年,悉心研究亚热带丛林作战,其“大炮上山,小炮上树”等战法威镇南疆。建国后,北越战斗骨干大多为陈康之十三军训练。据传,1979年南疆之役,凡越军闻十三军部队上来,便不战自退,并曰:“哪有徒弟打师傅之理。”
陈康将军作战勇猛顽强,枪林弹雨中五次负伤,左下腹、右大腿、右胳臂、左胳臂、左胸等处弹痕累累,至今体内仍存留十一块弹片。将军指点当年负伤处,告余曰,此为当战士所负;或曰,此为当连长所负;或曰,此为当营长所负;或曰,此为当副团长所负。将军自豪曰:“负一次伤,升一级官。我这副司令是一级一级打上来的,不是溜须拍马拍出来的。”
豫西“牵牛”,为陈康将军战斗经历中之精彩之笔。1947年秋,时任中原野战军四纵十三旅旅长的陈康将军奉陈赓、谢富治令,率部以疑兵之计,扮演陈赓主力,拉大距离,挖坑增灶,时而攻城拔寨,时而声东击西,引诱国军李铁军三万大军于豫西伏牛山转圈。后配合陈粟大军和陈谢兵团主力于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围而歼之。李铁军的中将参谋长李英才被俘后,不胜感慨:“敝军此次失败,一半是打垮的,一半也是拖垮的。”
为国防事业发挥余热
陈康将军退居二线后,仍然关心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事业,深入 实际调查研究,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编写、修改军史、战史、关心教育下一代。1982年,根据李先念、徐向前的指示,亲自担任红军第十五军军史编辑领导小组组长,带领工作人员深入湘、鄂、赣、豫、皖地区,走访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省、地、县党史研究部门,了解了很多重要情况,收集了丰富宝贵的史料,经过十年的努力,于1992年出版了20余万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他还为党史、军史研究部门,报刊杂志,撰写文章。先后撰写了《攻克剑门关》、《横扫西南,保卫党中央》、《豫西牵“牛”》、《突破长江,解放南昌》、《进军西南的四兵团》、《忆滇南战役》等10余万字的回忆文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生动的教材。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更几何。陈康将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培育下,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为国防事业奉献一生,陈康精神值得每一位武穴儿女继承和发扬。
来源|市史志办《武穴春秋》 武穴发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