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曹锦军:来自黄梅戏故乡的我,为文曲戏点赞

       凤凰展翅渔鼓香

 

文|曹锦军

 

竹子爹竹子娘,山中竹子长又长;敲根竹筒儿把歌唱,敲个俏姐儿做新娘。


——广济文曲戏《渔鼓声声》

“春到武穴赏花海”,暮春时节,当无数文人雅士蜂拥而至武穴,欣赏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黄时,不喜欢凑热闹的我却漫步武穴街头,在凤凰路闻着渔鼓阵阵,遂向凤凰展翅的地方———武穴师范,闻声而来。

春天的武穴师范,与其说是学校,还不如说是百花园。这儿,百花齐放,蝶儿戏花花怒放,有红花、黄花、紫花,还有武穴文坛的几朵女人花也在与春天的花儿争奇斗艳,她们有说有笑,尽情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来自黄梅戏故乡的我,虽不会开口就唱,但喜欢在戏曲声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在师范的戏曲排练场,站在我眼前的这些十六七岁的学生伢正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的在演唱文曲戏《渔鼓声声》。

文曲戏源于广济(现武穴市)和黄梅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早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38年)黄梅县志就有“以文曲咏赞太白渔歌”的记载。湖北黄梅始称“调儿”,江西南昌、九江叫做“清音”,安徽宿松、安庆谓之“儿家腔”、“文南词”,广济则称之为“文曲”。

 “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祖祖辈辈的黄梅人都爱听爱唱黄梅戏,黄梅城乡大地也成了黄梅戏——永不谢幕的舞台。 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近年来,黄梅着重于黄梅戏的挖掘和发展,《传灯》《黄梅戏宗师传奇》等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受到戏迷们的好评。

作为地方剧,太白湖畔的广济人非常喜欢文曲戏,20世纪30年代,文曲戏在广济得到较大发展,职业、半职业戏班达三四十个,还多次出现过广济、黄梅两县四十五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解放后,文曲戏的唱腔和表演随之丰富和提高,1985年,文曲戏《苏文表借衣》获湖北省首届戏剧节银奖。文曲戏也因此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武穴(原广济)注重培育新苗,在师范专门开始开班授课文曲戏,让更多的凤凰闻鼓而舞!

来源 | 武穴文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