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关于武山湖湿地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周耀华

湖北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的基因库”。武山湖湿地是我国中部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候鸟停歇点,在水源涵养、水量调节、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山湖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缺失,不仅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在武山湖湿地保护工作上作了有益探索,我们认为,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健全制度,优化顶层设计

 

湿地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的系统工程,虽然国家林业局、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湖北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条例,但湿地保护缺乏专门的法规,容易出现体制不顺、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等问题。近年来我们先后查处了非法捕鸟、非法取土、倾倒垃圾、排放废水、填湖建房、乱建围网和迷魂阵等20多起案件。但案件查处率较低,很多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未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这固然与执法阻力较大、湿地管理机构没有执法资格、执法队伍严重不足等有关,但湿地保护法规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在现有湿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健全的法规体系,就改变湿地用途的审批许可、环境评价、资源恢复、生态补偿、动态监测、联合执法、追责问责和目标考核等作出明确规定,优化顶层设计,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要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安装宣传牌、发放宣传单册、张挂宣传横幅、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公园采风、武山湖湿地文化与生态渔业研讨会、征文大赛、摄影大赛、“湿地科普馆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公众了解,增强了湿地保护意识。但公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应进一步发挥报刊、QQ群、微信公众号、网站的作用,以“一廊(湿地科普长廊)、一馆(湿地科普馆)、一园(湿地植物园)和一码头”等载体,普及湿地保护科学知识,宣传湿地保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群众了解湿地保护的政策法规,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的影响力,增强公众参与的自觉性。

 

 

三、要项目跟进,实现全面修复

 

一要立足长远谋项目。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它的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其治理、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以武山湖清淤工程为例,因湖底淤泥沉积时间长、体量大,对整个湖底进行清淤,初步估算要投入2亿多元,单靠一两次或一两年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要立足长远发展,深入谋划武山湖水生态修复、江河湖库连通等项目群,全方位构建武山湖湿地保护的工程体系。

二要紧贴实际争项目。积极研究国家政策走向,扎实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和地方湿地保护专项资金,增强湿地保护后劲。武山湖湿地公园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湖北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等,落实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湿地保护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后期还要抓紧跟踪落实水生态综合治理和湿地恢复与保护等项目的申报。

三要突出重点建项目。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要根据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在急需区域,优先安排保护、治理项目,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保护专区。如武山湖东、西两港受城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水质较差,水质污染负荷大,东、西港水质的改善,对整个武山湖水质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应首先加大东西港治污力度。在典型区域,抓好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以推动湿地保护整体建设。如武山湖湿地公园服务区是来访接待第一站,事关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定位,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打造生态修复景观示范区。

 

 

四、要加强合作,推动科学修复


  要按照已有的合作框架,加强与中科院测地所、中科院水生所、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项目办公室等科研院所合作,为湿地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一要全面开展湿地资源普查。在2011年武穴市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小组普查湿地资源的基础上,运用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平均海拔等信息,并结合野外调查、现场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库,实行湿地资源一张图管理。

二要开展监测监控技术交流。启动运行武山湖湿地监测监控中心、坡头山、朱奇武两个管理站环境监测设施及其他湿地资源监测网络,掌握湿地各类因子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定期提供监测数据与报告,提高预警预测能力。

三要加强湿地保护课题研究。以技术指导、科研合作、数据共享为依托,扎实开展武山湖湿地生态空间需求、水系水文连通与环境需求、重要物种保护与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等生态完整性需求、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治理等基础科学研究,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构建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五、要创新方法,打造特色亮点

 

一要优化资源配置。用好武穴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规划管理权、土地开发权、项目准入权、法人治理权和收益支配权,实现武山湖湿地风景区总规和控详规、武山湖湿地公园总规和控详规、湿地慢城规划等多规合一,严控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推进武黄湖渔场由粗放型经营向生态型发展,放活湿地生态发展公司经营权,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造血能力,使湿地保护的红利达到最大化。

二要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武山湖周边涉及6个镇处、17个行政村,要通过与周边村(社区)签订共建共管共享协议,在生态养殖、退田还湿、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方面,建立“两位一体、社区参与、共同建管”的新模式,促进武山湖湿地与周边村(社区)的协调发展,使武山湖湿地保护工作更好地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三要擦亮湿地慢城建设品牌。我们通过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慢城理念,结合武穴古迹、名人、戏曲、禅宗、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业等文化特色,制订武山湖湿地慢城规划,着力构建一心(综合服务核心)、一轴(龙门广场——武山慢活岛——武山宝塔)、 四大片区(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特色体验、康体养生),围绕六大组团(农耕、渔歌、民俗、禅修、生态田园、创意运动),重点打造景观大门等30多个特色项目,使“慢养、慢憩、慢活、慢游、慢享、慢购、慢乐”的生活元素得到放大,树立“中国首个湿地慢城”品牌。

 


整编|武穴发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鄂ICP备18025580号-2A